科研成果:
“十一五”期间,本学科点先后承担了国家级项目8项,教育部等部省级项目67项,横向课题等其他项目326项;建设期内新增科研经费1895万元;获省部级奖励9项;出版学术专著14部。在《经济研究》、《经济学动态》、《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经济学家》及《旅游学刊》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7篇,其中,三大检索及国际刊物14篇,CSSCI及以上级别刊物95篇,核心以上期刊158篇。科研成果取得了较大经济效应和重要社会影响。比如,本学科承担的国家发改委“十一五”招标课题“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成果不仅被重庆市委市政府、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亲自批示应用,而且被国务院采纳。重庆市委市政府直接委托的重大课题“全国产业布局及西部地区产业发展重点研究”研究成果,受到市委市政府重视,并为国家设立重庆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提供了有力的决策支撑。本学科点积极开展国际学术交流和合作研究。共举办国际国内影响较大的学术会议4次,本学科点有20余人次出国参加国际学术会议和学术活动。
产业经济学代表性成果:
1、廖元和等《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该成果针对三峡库区产业“空心化”,重庆市和成渝经济区的产业低度化和布局不合理性展开研究。通过对区域经济空间布局的理论准备和广泛的实地考察,研究者指出,成渝经济区的建设和繁荣是川渝两省市的共同任务,而要实现这个任务,必须有高瞻远瞩而又与现实紧密结合的策略思路,同时要有积极的实际行动。《共建繁荣:成渝经济区发展思路研究报告》于2006年12月获重庆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周兵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差距与产业结构现状调查及实证研究》(07XJL006),在对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化与演变关系进行系统的研究。该研究运用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实证分析方法,探讨了经济差距与产业结构演变的内在定量关系,为西部制定产业结构政策调整和控制区域经济发展差距作理论铺垫,并为建设和谐社会提出相应的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该项目发表了一系列论文,包括《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的机制构建——基于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之间关系的实证》(软科学,2008.7)、《产业结构演变与就业结构协调发展分析 》(中国流通经济,2008.7)、《西部地区R&D投入与产出评价》(科技管理研究,2009.1)、《重庆市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软科学,2008.9)、《工业技术发展战略选择与中国宏观经济增长》(华东经济管理,2009.2)、《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差距研究综述》(经济问题,2008.1)等,在国内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3、周兵教授主持并完成的国家软科学研究项目《我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关性研究》(2006GXQ3D0107)在对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与产业结构的现状进行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运用计量经济学方法对东西部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之间的变化与演变关系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其研究结论、政策建议,对解决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问题,实现产业和就业和谐发展,优化经济结构,促进经济发展和就业有重要应用价值。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劳动力在产业间和地区间的自由流动的政策的制定,为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促进就业结构同步协调演替进而提高就业水平作出了重要贡献。
4、曾庆均教授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研究--兼论城乡商贸统筹试验区的发展》(08XJY022),比较研究了国内外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模式,分析了国内外商贸流通产业发展模式选择的背景,以及我国城乡商贸统筹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研究了城乡统筹背景下我国商贸流通产业发展途径,并对城乡商贸统筹试验区的实践进行系统探索。该研究丰富和拓展了城乡统筹和商贸流通理论,填补了城乡商贸统筹综合试验区理论研究的空白。同时,探讨了城乡统筹过程中商贸流通业发展途径,特别是城乡商贸统筹试验区的实践,对于优化我国区域商贸发展布局、促进区域商贸协调发展、解决我国区域和城乡商贸发展不平衡问题,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5、张春勋博士主持的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农业产业化发展研究:基于契约优化、关系治理的农产品交易稳定性提升》(09XJL008),以农业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制度经济学和现代契约理论为指导,在实地调研和文献调研的基础上,探讨农产品交易缺乏稳定性、违约率高背后的深层制度原因,构建了农产品交易选择的理论模型,提炼出农产品交易的关系契约自我实施的关键关系规范及作用机制,从农户的角度对关系规则间互动关系进行验证性和探索性研究,对支持不同类型农产品交易的规范进行比较研究,从而对农产品交易的关系契约自我实施机制做出新的阐释,据此提出提高农产品交易效率和稳定性,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对性政策建议。该研究发表了学术论文《农产品交易的关系治理:对云南省通海县蔬菜种植户调查数据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09年第4期)、《食品供应链中企业与农户短期合作交易契约设计》(管理学报,2010.02)、《再协商情形下肉类加工企业与养殖户间的交易契约设计》(管理学报,2010.07)、〈关系契约治理与农产品交易稳定性——对较强专用性农产品的验证性研究〉(管理评论,拟发表在2011年第5期)等论文,在该领域中产生了重要影响。
6、杨文举博士主持并完成的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后期资助项目《适宜技术理论与地区经济差距: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教社科司[2006]175号),在适宜技术理论视角下,兼顾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评析了括适宜技术理论的相关研究,并对中国地区经济差距演变概况、基于IDEA的经济增长核算框架、中国省份经济增长的多重分解、中国地区经济差距的适宜技术解释、技术能力建设与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等内容进行系统研究。该课题发表了一系列学术论文,包括《基于DEA的绿色经济增长核算:以中国地区工业为例》(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10)、《中国地区工业的劳动生产率差距演变》(经济与管理研究,2009)、《基于适宜技术理论的经济增长差异研究述评》(科技与经济,2009)、《基于DEA的生态效率测度:以中国各省的工业为例》(科学·经济·社会,2009)、《中国地区工业的动态环境绩效:基于DEA的经验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9)、《适宜技术理论与中国地区经济差距:基于IDEA的经验分析》(经济评论,2008)、《基于技术能力的技术追赶:理论及中国的经验分析》(科学·经济·社会,2008)、《适宜技术观演变的文献述评》(科技进步与对策,2008)、《经济增长收敛的计量研究评述》(经济问题,2008)等,该研究主要内容《适宜技术理论与地区经济差距:理论及中国的经验研究》已在高等教育出版社版(2010年4月版)。